走进肃南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万头奶牛养殖场建设现场,机器轰鸣不断、车辆往来穿梭、工人铆足干劲……一派热火朝天大干快干场面。随着项目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一座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拔节生长”;一条条道路纵横交织,畅通县域与外界的动脉,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近年来,肃南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为统揽,持续强化“项目为王”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争取少数民族发展、民族乡发展、对口帮扶等各类扶持资金1.6488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55个。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先后投资4975.9万元建成县一中科技实验楼、职教中心实训楼、肃南裕苑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套幼儿园等基础设施,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等重大项目,各学校办公办学条件、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全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投资1517万元建成人才引进配套设施及营养餐厅、8个卫生分院中医馆,县医院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综合楼开工建设,城乡医疗机构服务环境和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实施“托幼一体化”照护服务,开设“婴幼儿托育班”,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个,村级互助幸福院5个,实现“婴有所托”“老有所养”。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G213肃祁二级公路、S18张肃一级公路张掖至康乐段、G213线元白公路、S301马皇公路等重点交通干线建成通车,县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638.775公里,集中定居点自来水普及率、供水入户率均达100%,水,电,路,网,气等设施全面完善,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奋力稳住“经济大盘”,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实物质基础。坚持推动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交融共进、互促共赢,按照做精做深现代农牧业、做大做强生态工业、做活做靓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路,全力以赴抓项目、强产业、拼经济,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增产增收,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总投资13.04亿元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万头奶牛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等项目高质量推进,马鹿文化产业园开园运行,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实现“破题开篇”。一季度,全县开复工项目1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3亿元。充分发掘河西走廊光热资源优势,建成20万千瓦光伏项目3个,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5项,皇城和张掖盘道山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丹霞、白杨河、青龙沟、灵官峡和张掖龙首等5座总装机99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推动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发完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10条,建成特色村寨、烧烤露营基地、农(牧)家乐、民宿73家,马蹄、文殊景区改造提升等17个文旅项目稳步推进,2023年旅游产业完成投资2.8亿元以上,全年接待游客377.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59亿元。
聚力厚植“文化底蕴”,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彩虹城市”建设,影剧院、综合体育馆、科技馆、图书馆、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覆盖县、乡、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8个乡镇102个行政村(社区)均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设置5G通讯基站34个,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打造提升一批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宣传长廊、广场等,全面加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挖掘整合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开发“皇城故址”等文化遗址,加快建设马蹄景区、康乐镇榆木庄村非遗文化民俗休闲体验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培育文明乡风,持续巩固“清洁村庄”全覆盖创建成果,新(改)建农牧村卫生户厕3143座,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村15个,打造民族特色村寨13个,为各族群众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统战部 陇ICP备130007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