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力搭建新平台、拓展新载体、丰富新业态,推进“三项计划”深化走实,不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突出互嵌共融,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
加强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环境建设。从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五个方面着手,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精心打造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以便民大厅、道德银行等功能室为网点的“1+N”特色服务阵地,大力改善社区群众生活条件,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县内行政村、社区互嵌式居住率达到100%,县内各学校合校、学生混班混宿达100%。开展各族群众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一体化,积极引进培训力量,创新培训方式,细化培训措施,围绕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脱贫劳动力、妇女等重点群体,举办餐饮类、建筑类、养老护理类等职业技能培训班12期421人次,实现了劳务输转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技术保障。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紧盯市场用工需求和劳动力培训意愿,实行“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做到应培尽培、愿培尽培,实现技能培训和就业有效衔接。止目前,开展公益性招聘会36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620个,达成就业意向37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期374人。坚持就业优先,城镇新增就业38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5人。组织各族群众劳务输出2000多人次。
突出培根铸魂,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
强化思想引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各领域,贯穿青少年交流计划全过程,广泛开展国旗下演讲、主题团队会、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同时组织各族青少年“进教育实践基地”“进历史文化场馆”“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面对面交流,实地感受体验,推动各族青少年在交流中加深了解、增进认同。打造研学旅行基地。擦亮特色研学品牌,形成“三线多点双互动”(三条精品路线、多个研学点位、“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研学体系,设计研发《红色文化研学手册》,推出西路军纪念塔摆台,石窝会议纪念碑摆台、石窝会议纪念馆水杯、胸牌等红色文创产品5个,年内创评市级研学基地2个。通过文物参观、非遗体验、现场教学等,促进研学实践基地集群建设,为各族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体验。开展交流研学活动。组织各族青少年1000余人次赴深圳、青海及周边市(区)、县开展交流研学15场次,台湾省、全国台联和省内各高校及周边市(区)、县青少年到肃南县开展交流研学、夏令营等活动10余场次,有效推动青少年跨区域和区域内双向交往交流交融。
突出文旅赋能,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
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坚持把旅游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认真组织实施骨干培训、规范讲解词导游词、策展能力和展陈水平提升等“八大行动”,通过“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着力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浓厚社会氛围,推动形成共事共乐格局。今年以来,建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1个,全县接待游客429.52万人次,同比增长17.51%,旅游综合收入21.26亿元,同比增长24.91%。开展文化事业双向交流活动。邀请中央民族歌舞团、省民族歌舞团、省交响乐团赴我县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庆祝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慰问演出,邀请肃北县乌兰牧骑赴我县开展“四省十二城”区域文化旅游联盟文化旅游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展示展演活动,赴荷兰、北京等地参加中国“茶和天下”非遗文化展示交流、“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旅游宣传联盟推介会等活动。组织县民族歌舞团及各旅游景区赴广州、西安、天水、武威等地开展旅游推介活动,不断扩大肃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加快马蹄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步伐,力推皇城夏日塔拉、明花大漠明珠等新生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承载能力。实施文殊山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建设、马鹿文化园基础设施建设等13项文旅重点项目,截至目前,完成投资17847万元。县城游客服务中心及星空气泡酒店改造提升项目已完成并投入运营,旅游促“三交”的基础不断夯实。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统战部 陇ICP备130007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