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是张掖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也是内地距离新疆最近的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多年来,张掖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着眼新疆教育资源紧缺、人才需求量大的实际,与河西学院深度合作,搭建交流平台,持续推进人才援疆工作,为推动边疆地区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有力促进了跨区域交流合作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4年9月,河西学院招生就业处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突出凝心铸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提升凝聚力,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主阵地作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必修课程,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人类学概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课程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河西历史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系列通识选修课程,常态化举办“石榴杯”教职工运动会、“石榴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和民族团结手工制作展览等主题活动,引领广大师生持续深化对“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深刻内涵的理解认识。增强吸引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争取省委统战部、省民委支持,精心打造“一三九百千万”沉浸式体验校园,设计推出“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条主题标语,张骞出使西域、林则徐西行戍疆、大禹传人王蔚三座雕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廊、同心苑、同心柱、同心共筑手绘墙等九个景观宣传小品,百名优秀援疆人才事迹展,千名校友援疆故事小视频,万名援疆校友名录墙,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更多河西学子胸怀大局,奔赴基层,投身边疆地区建设。激活源动力,牢固树立“向新疆输入1名毕业生就是输入1名民族团结种子”的理念,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价值引领,积极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编辑出版《我的援疆就业故事集》,将西部就业优秀案例编入就业指导课程,拍摄专题片《最美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大漠的“楼兰女儿”》《戈壁滩上开学第一课》《我在新疆等你来》,深化就业示范引导教育,实现了由“只有去”到“我要去”、从“不想留”到“我要留”的思想转变,“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河西学子的普遍价值追求。赴疆学子以服务祖国边疆的切身感受在各自领域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实践者,在助力增进当地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突出长效合作,人才援疆工作实现量质齐升。提升合作质效,市委、市政府与河西学院建立校地年度定期合作交流制度,完善校地年度互相支持事项清单,成立校地议定事项办理工作专班,确定科研项目、生态领域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等28件事项,全面支持河西学院高质量发展。深化拓展人才援疆工作成效,与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勒泰地区缔结友好城市,围绕文化、教育、科技、经贸、旅游等方面持续强化互通联动,密切互访交流,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同时,市委统战部、培黎职业学院、山丹培黎学校、甘肃高台干部学院与新疆阿克苏、喀什、阿勒泰等地区相关部门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才交流、商贸往来、文旅融合等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展交流合作,推动各民族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取得新成效。建立长效机制,建成学生智慧就业中心,实现学生就业工作管理智能化、数据一体化、互联移动化、指挥可视化,实现线上+线下、电脑+手机、校内+校外、学生+校友全生命周期的就业精准指导、管理与服务。在塔城、阿勒泰地区8地州22个县市的30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实习支教,建立实习支教基地110个,在喀什、哈密等地建立大学生支医基地23个,对接日常联系单位500多个,重点就业联系单位1000多个。3月份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城市联合高校毕业生春季首场专场招聘活动暨兵团专场招聘会、塔城地区“招才引智”宣讲会暨校园招聘会等相继在河西学院举办。每年3-6月,校园几乎每周都有新疆专场招聘会,新疆许多用人单位把河西学院作为人才招聘的“首选地”,称赞河西学院是“为新疆而办的一所大学”。2025年,选派803名学生赴新疆支医支教顶岗实习,553名毕业生到新疆就业,十六年来累计派出13539名师范生赴新疆进行顶岗实习支教,支持13982名毕业生赴疆就业创业,擦亮了“人才援疆”工作品牌,河西学子“政治可靠、专业扎实、为人朴实、工作踏实”优秀品质得到广泛赞誉。学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名列甘肃省本科院校首位,毕业生每年在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就业比例达90%以上。拓展交流渠道,聚焦国家战略布局和新疆发展所需,结合办学实际调整相关专业设置,积极选派医疗卫生、农业水利、能源化工等学科专业学生,开展人才西部计划,由过去单一的以师范类支教为主向多学科、多专业、全领域对口支援和服务拓展延伸,与新疆建设兵团、库尔勒、和田、阿克苏、喀什等地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扎实开展“访企拓岗”就业学生调研专项行动,有效畅通了毕业生赴疆就业创业渠道,河西学子遍布新疆各地区、各行业,迅速成长为各领域的佼佼者。
突出基地优势,铸牢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深化理论研究,充分释放河西学院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作用,联合推进西北民族理论和边疆治理研究新型智库建设,深入挖掘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形成《边疆与中心的交互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走廊视角》《多民族语言生态:互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研究成果。立足河西走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立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智库、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展河西走廊“三交”历史等理论研究,形成《河西走廊城市文脉和城镇发展研究》《河西走廊水文化研究》《马蹄寺石窟群探疑》等一批代表性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建立河西走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深入调查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为依托,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赴新疆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考察调研,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与“核心区”对接,在应用研究、新能源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等领域开展有益探索,为深化两地合作交流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加强学术交流,与《中国民族报》联合主办《从走廊发现中国·河西走廊篇》专题研讨会,《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刊发“从走廊发现中国”系列稿件14篇,引起良好社会反响。承办“走廊·文明互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联创共建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重要会议和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统战部 陇ICP备130007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