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张掖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融”的导向,创新思路举措,探索形成了“思想政治引领、历史根脉赓续、创新发展驱动、区域协作赋能、社会治理协同”的实践路径,推动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压实责任聚合力,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全面落实“两个纳入”工作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监督、政绩考核。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会议经常听取和研究民族工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多次深入基层和民族地区调研指导,召开市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推进会、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谋划部署会等,制定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推动各级党委(党组)落实主体责任。融入大统战工作格局,优化调整党委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民族工作专项协调机制,成立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心,修订完善市民族事务委员单位和市民族工作重点联系单位职责,健全全体会议议大事、专项机制抓日常的工作体系。强化理论武装,各级党委(党组)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举办“百场万人”宣讲报告会、学习培训会、专题读书班等1200多场次,各级各方面对民族工作的重视程度、推进力度持续增强。
文化浸润强认同,美美与共的精神家园向心凝聚。深入开展理论研究,联合河西学院开展河西走廊各民族“三交”史理论与实践、“铸牢”视域下临松薤谷文化传承与发展等理论研究,深度挖掘隋炀帝西巡、昭武九姓、郭瑀凿窟讲学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重构张掖历史叙事链,形成《从河西走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马蹄寺石窟群探疑》等一批研究成果。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张掖历史文化为载体,开展“让历史文化资源为铸牢说话”行动,策划拍摄《张国臂掖·山水与共——张掖文化遗存中的民族交融密码》系列视频,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史,扶持裕固族服饰、刺绣、剪纸等非遗工坊,推出“铸牢+”文旅线路,年吸引研学旅游团队超500批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促进传承创新,将长城、丝路文化、红西路军精神等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成张掖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等36个宣传教育阵地,拍摄上映民族团结主题影片《天盖勒》,编排展演《回道张掖》《甘州乐舞》等精品剧目,通过“感观式”教育,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同心共建助发展,共同富裕的示范样板初见成效。支持肃南县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市、县区累计落实对口帮扶资金5403万元,全市各级各部门出台扶持政策300余项,落实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等项目168项,到位资金30多亿元,补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短板,支持肃南县现代农牧业、生态工业和全域文化旅游业持续做大做强,打造河西走廊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肃南样板”。2024年,肃南县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4万元,城镇居民、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130元和27261元,增速位居全市首位。推进互助发展,张掖市前进牧业公司在东乡县投资6000万元建设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周边2300多户贫困户和3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发展,每年户均分红达3000多元,积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异地借牧”融合发展,每年超过20万头(只)牛羊“下山入川”,前往张掖农区“借牧”,牧民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农民获地租收入6800多万元,“借牧”范围已扩至全市各农业县区以及酒泉、金昌等市州部分农区,吸引青海、内蒙古等周边地区牧民参与,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直播间》等主流媒体刊载报道。
区域联动促交融,携手共创的生动局面加快形成。持续推进人才援疆行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持续支持河西学院开展人才援疆工作,已连续17年累计派出34批13912名师范生赴新疆顶岗实习支教,支持14114名毕业生赴疆就业创业,其中,今年选派1176名学生赴疆顶岗实习支教,支持685名毕业生赴疆就业创业。“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河西学子普遍价值追求。2024年9月,河西学院招生就业处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拓展人才援疆成果,市委、市政府主动沟通衔接,与新疆阿克苏、阿勒泰地区缔结友好城市,鼓励各县区及市委统战部、培黎职业学院、山丹培黎学校、甘肃高台干部学院等部门单位与新疆有关地区和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市委、市政府建立支持河西学院高质量发展事项清单,成立工作专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才交流、商贸往来、文旅融合等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展交流合作。推进跨区域交流互鉴,同内蒙古阿右旗、青海海北州及临夏州开展睦邻友好走访,签订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议,开展文化走亲、交流演出等20多项系列活动,以协同联动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党建引领抓末梢,铸牢工作的基层基础持续夯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铸牢”战斗堡垒作用,在全市七类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开展“同心向党石榴红”基层党组织赋能行动,通过社区搭台,企业、居民、社会组织、共驻共建单位共同参与,开展“睦邻文化”“党建联盟实践行”等共建活动64场次,推动基层党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场地相加”“人员叠加”到“功能相融”。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打造“阿勒齐”调解室、“阿尔达”议事蒙古包等特色工作室,“一碗奶茶”调解法得到人民日报、法治日报等媒体报道,“四级七天”调解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典型案例。深化拓展基层服务,完善“书记领衔、党员包片、全员联动”机制,做靓“管家爷爷、共享奶奶、爱心爸爸、天使妈妈、邻里互助团结”等志愿服务品牌,打造“红石榴”驿站28个,为各族群众权益保障、创业就业、解难纾困提供便捷服务,推动构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互嵌式环境。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统战部 陇ICP备13000766号